微软为什么要做 Surface Go?

微软为什么要做 Surface Go?

当下最热门的手机游戏《Pokemon Go》名字的辨识度非常高,就和“Go”所指代的含义一样,哪怕是没有接触过这个系列的玩家,大概也会和“走你~”这类场景联系到一起。现在的 Surface Go 给人也是这样的感觉。

Surface Go 变小了,但它还是那个 Surface

在微软这款最新推出的产品上。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过往产品的影子:同样的二合一结构,同样的支架铰链,这让它看上去就好比一台缩小版的 SurfacePro,最明显的差异大概是四个曲率更大的圆润边角设计,据说那是为了增强单手握持的舒适感。

而在接受《Wired》采访时,微软 Surface 和硬件业务负责人 Panos Panay 则表示,Surface Go 是一次对 Pro 系列技术下放的尝试。

微软为什么要做 Surface Go?

之所以会这么说,不仅是因为它们外观很相似,在结构上也是非常统一。比如说,两者都采用了相同的铝镁合金外壳,相同的 Alcantara 材质键盘,以及相同的多角度可调节铰链支架和磁吸充电接口。

对比几年前 Surface 3 只能调整 3 个固定角度,以及用 micro-USB 充电,这次的 Go 显然从中吸取了不少教训,它甚至还配备了连 Pro 系列都没有的 USB-C 接口。

微软为什么要做 Surface Go?

还有一个是触控笔,现在的 Go 也可以像 Pro 一样将笔磁吸在机身侧面,我一直觉得这是个很体贴的设计。

但相比较工艺结构,Surface Go 的配置就不太起眼了,边框宽度和低配 eMMC 规格暂且不论,在关键的处理芯片上,它选择的是 KabyLake 架构的英特尔奔腾 Gold 系列 4415Y,虽然比 Surface3 的 Atom 系列处理器要强不少,但肯定没法和现在的酷睿系列相比,大概也只能满足下上网、涂个鸦等轻度笔记本用户的需求。

此外,为了进一步强调“Go”,即“随身携带、高效、可供任何人使用”的新定位,微软这次还将尺寸缩小到 10 英寸,整个机身的重量得以控制在 521g 内(第五代 Surface Pro 的重量为 770g,2018 款 iPad 重量为 469g),同时缩小的还有 Type Cover 键盘。

微软为什么要做 Surface Go?

有趣的是,在展示产品时,微软员工是先拿出一个皮革包,然后再从中抽出 Surface Go 设备。这一手法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乔布斯从牛皮纸袋里取出 MacBook Air 的场景,两者无外乎都是想强调其设备轻薄和便携的形态。

小尺寸 Windows 平板是不是真的没有吸引力?

Surface Go 并不是微软第一次操刀的小型 Windows 设备。事实上,六年前的初代 Surface 配备的便是一块 10.6 英寸的屏幕,包括之后的 Surface Pro、Surface Pro 2 和 Surface 3,屏幕尺寸也都只有 10.6 和 10.8 这两个尺寸。

按照计划,我们本可以在 2014 年中旬的微软发布会上,看到一台名为“Surface mini”的 8 英寸设备,但据说在发布前的一刻,这款产品被当时的 CEO 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和副总裁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以“不具备差异化竞争力”的理由被迫砍掉,也有传闻说是因为当时的 Windows RT 系统过于鸡肋所致。

在 2015 年,微软推出了一款定价为 499 美元的 Surface 3 作为入门级设备,但受限于处理器性能和结构上的阉割,它的口碑并不如同期的 Pro 系列,最终只卖了一年就被微软宣布停产。

微软为什么要做 Surface Go?

但 Panay 在采访时透露,他知道仍然还有一部分用户对 Surface 3 有明确的升级需求,他们会希望买到一款升级版的 Surface 4。可如果只是遵循正常的升级路径,那最终 Surface 4 只会变成“另一台 Surface Pro”,这显然会让整个 Surface 产品线变得十分混乱。

所以现在的 Surface Go,说不定就是基于当时的 mini 版演变而来的,也可以说是 Surface 4 的“重新定位”。考虑到 Windows 系统的交互特性,10 英寸的大小也是比较好的选择。如今,它成为了 Surface 系列的新入门级产品,也是微软第一款价格在 400 美元以下的 Surface 产品。

更重要的是,在广大 OEM 厂商都不愿涉足小尺寸 Windwos 设备的时候,微软选择了亲自出马,告诉大家怎么去做一款“好看且好用”的轻薄 PC 产品,如今 Surface Go 的确有这样的示范性作用。

微软为什么要做 Surface Go?

当然,以我过往所购买过的 Surface 设备经验来看,如果你希望获得 100% 的完整体验,只花 399 美元买一台裸机显然是不够的。前文提及的键盘需要另外再购买,加一起满打满算也得 500 美元左右,这还没算上那根 99 美元的触控笔以及 30多美元的小鼠标。如果都算在一起,为什么不选配置更好的 Surface Pro 呢?

微软为什么要做 Surface Go?

也许有人会说,苹果的 iPad 不也是要单买键盘和 Apple Pencil 吗?但这有一个很关键的差异是,iPad 最开始就是定位为一台“平板电脑”,而 Surface Go 仍然运行的是 Windows 系统,这意味着它仍然没办法彻底放弃键盘鼠标这套最基本的交互工具。毕竟微软制作 Surface 的初衷,就是想让它可以尽可能地完成各种需求——不仅包括平板,也包括 PC。

除非你真的愿意只将 Surface Go 当作是一个纯粹的平板电脑,但体验上一定会大打折扣。

还有一个问题,这款低价设备到底为谁而生?

起初,我们都会认为微软是想靠低价来吸引学生群体,以进一步应对大量价格低于 500 美元的 Google 的 Chromebook,保住并扩展教育市场的份额,这就和今年苹果推出低价 iPad 是一回事。

微软为什么要做 Surface Go?

某种程度上,微软和苹果其实都是在下放自家设备的“独特性”。在保证基础体验的同时,进一步压低价格。如果说 iPad 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一台纯粹的“平板电脑”,那么 Surface 则是在平板和 PC 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不过从微软产品市场经理 Urbanowicz 的角度来看,Surface Go 面向的目标更为宽泛,或者说更模糊些——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工作在一线的车间工人、医院里的医生或是金融零售业人员,他们都有着非常明确的需求,比如平日都离不开 Office 三件套,也会经常编辑、查阅文档和简单作图,这些恰好都可以由微软来掌控。